(清法戰爭的滬尾戰役 清法軍佈署圖模型)

劉銘傳還透過英商怡和洋行向英國購買「阿姆斯脫朗」大砲三十一尊,並全數安裝於這十座新礮臺上。光緒十五年(1889)大砲安裝完竣,但是滬尾礮臺實際並未參與戰事,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也是劉銘傳在臺灣本島所建礮臺中,唯一碩果僅存的一座,所以具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 
而到了日治時期,日軍撤走滬尾礮臺內的四門大砲(所以現在礮臺內已經沒有大砲了,現今仍遍尋不著,懷疑當初為日軍所熔),改將此地作為砲兵射擊的練習場。臺灣光復後,滬尾礮臺改由國軍駐防,民國74年(1985)由內政部指定為第二級古蹟,精省後轉歸臺北縣政府管理,並經整修開放供民眾參觀

北門鎖鑰這四個字用谷歌搜尋時發現大陸的荊州城上也有這樣的題字,可是劉銘傳是淮軍(安徽合肥人),不知道這兩者間有沒有什麼關係呢?自己心中有一點點小小的疑問?

 





從大門進來到廣場內
上面其實是可以上去的
不過因為甬道內有滴水及濕氣重的問題
所以目前正在做一些維修及保護的工作
不開放參觀
另外某些甬道也由於滴水及濕氣導致路面濕滑
為了遊客的安全所以也暫時封閉起來了
有點可惜希望能夠早日開放啊!




目前廣場並沒有開放又稱操兵場
原本是有營防官兵住宿的建築物
不過都已經傾廢了
(右邊的小門進去時會有一片牆 可以防止敵人直接進入甬道內)




目前只剩下這一堵牆了
聽說之前駐地的國軍還拿來當五百障礙的場地!






甬道當初設計是四通八達的整個砲台口型(除了城門外)皆可以通達
但可能因為國軍接收後
為了區分軍官與官兵的寢室
所以另外用現代的水泥做了一些小隔間
而有點破壞這個古蹟




可以清楚看到後面的水泥和旁邊的是不太一樣的



目前有甬道部分開放的空間裡有開放讓一些公益團體展出她們的作品如照片這個有中南美風味的雨傘長龍~來自瓜(危)地馬拉








甬道上下層是不一樣的材質
中間是用重金向國外購買三萬六千桶的鐵水泥接合成
上層磚頭是來自大陸的福建紅磚頭堆疊成
在上下兩面皆有類似的連接口
讓磚頭的接合更加緊實所以當做上部
下面部份是用台灣北投的奇里岸得石投
兩者間構成這個銅牆鐵壁




甬道兩邊牆上都留有這樣的孔
不知道是否是當初建造時用大橫木來支撐基點或是其他的功能
光復後接收的國軍因為地面潮濕無法入睡拿來上下分層用
上層用來睡覺下層用來當走道用




進門口旁邊擺設的這兩種硬掉的鐵水泥
聽說就是當初購買鐵水泥多出了兩桶
一直放至於這裡因為當初裝水泥的都是鐵桶子來裝
故又稱鐵水泥(台語的紅毛也表示來自西洋紅毛番的土的意思)




甬道往兩邊的砲台的路
目前沒有開放
由於滬尾礮台完工後沒多久就遇到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
而後清戰敗割讓台灣及澎湖給日本
這一座完整的砲台並未受到戰爭的洗禮
所以保存目前的完整性
(這個場景也出現在電影
大稻埕內)
蔣渭水先生關在水牢的那一段!





除了拆除了一些設施興建了隔壁的第一座台灣的高爾夫球場
另外日本的接受的幾門大砲
現在都已經佚失了
聽說在二次大戰期間因為軍事相關資源不足
相關的大砲被重新熔入做其他的軍事用品去了
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真是有些可惜啊!
對劉銘傳來說真是有點白費的努力了吧?




甬道的上面每隔一段距離都有通氣孔
以維持甬道裡面的空氣的流通






子牆: 以鐵水泥修築,是礮臺的主要壁體,子牆最大厚度達 4.2 公尺 ,最高達 7 公尺 ,礮臺附近的子牆成弧形且下凹,是為因應彈道的淨空。 
滬尾礮臺因位於高處,加上四周土垣及樹林的遮蔽,讓人不易發現它的位置,易守難攻,十分利於防禦,故又稱為「暗礮臺」。礮臺呈矩形,由外而內分別為土垣、壕溝、營門、子牆、砲座、被覆、甬道與廣場,構造層次分明。



 
土垣: 又稱為母牆。礮臺外圍以土堆成與礮臺約略等高之土垣,高約 6.5公尺 ,具有掩蔽之功效,以增加礮臺的防禦性。聽說是當初建築此砲台時挖出的土方來堆成而且上面傾斜的設計可以便利城內官兵的防守





 
壕溝: 環繞礮臺四周,區隔土垣與子牆以利礮臺防衛,有點類似城堡的護城河。



 
營門: 整座礮臺只有一座門,主要是便於防禦。礮臺由於是一座軍營,而不是一座城堡,所以其名稱該稱為「營門」,而不是叫「城門」。另外在門額上有劉銘傳親題的「北門鎖鑰」四字。


備註:門口的這一條石頭步道也是有其設計的原因,聽說如果有人走在這些石頭步道上時會發出石頭與鞋子摩擦的聲音,這樣子也可以讓守軍早點知道有敵軍來襲。



 
主砲座: 以鐵水泥修築,原設 12 吋徑阿姆斯脫朗後膛砲一尊,弧形護牆上設有置彈孔,旁邊另設有8吋徑阿姆斯脫朗後膛砲一尊。 
副砲座: 設 10 吋徑及 8 吋徑阿姆斯脫朗後膛砲各一尊。礮臺朝向淡水河口,座東南朝西北,砲座集中於面海的兩側,最大的砲設置於轉角,採 360 度迴轉的全圓磨心砲架,射角涵蓋整個河口,其餘三座砲均用半圓磨心砲架,方位角較窄。




這個場景有出現在電影『大稻埕』裡面


 
被覆: 是指覆蓋在兵房上的泥土,質地柔軟,有吸彈效果,被覆上立有兵房的通氣孔。


 
甬道: 子牆內設有甬道,分隔成彈藥室及兵房。甬道亦可供士兵聯繫往來,彼此相通。




廣場: 原為操兵場。在臺北縣政府收回整修後,發現地表挖掘出以前所遺留的地基,現在仍在考證及歷史價值,所以廣場暫不開放。 

以上資料內容摘自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園區內的苦楝樹
這一顆還是空心的
苦楝樹四季分明
到了冬天時會像枯死一樣的感覺
聽說是在明代時明太祖朱元璋幼時出家
有一次在苦楝樹下睡覺
突然被苦練子不斷掉落打到頭
朱元璋很元氣對苦楝樹說:祢這壞心的樹
會爛心死過年
結果苦戀樹過冬時就會變成快要死掉的樣子
是被朱元璋詛咒的苦楝樹
謝謝解說員大姐的細心解說
後來才知道她也是我的學姊勒!
這次來這邊的收穫真是非常多啊!

謝謝學姊詳細的解說了!

個人是參加下午四點的解說場次
本來是一個人包場的
後來又加入了三位一家人!
場次請洽: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可以順路再轉往附近的雲門參觀一下啦~


滬尾礮台園區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五09:30至17:00;週六至週日09:30至18:00 。
電話:02-2629-5390 
休館時間: 
•每月第一個星期一休館(如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休館日順延至星期二)。 
•農曆除夕、初一。 
•選舉日休館。 
•政府公告之天然災害停止上班日。 
•館方另行公告之必要時間。 


 
公車來了~


交通:
1.捷運淡水站下車轉搭紅26或836遊園公車至「忠烈祠站」,再往忠烈祠方向步行約5分鐘後可達。 
2.自行開車者可將車停放於忠烈祠停車場,或滬尾礮臺旁停車格,或高爾夫球場俱樂部停車場。




清代白砲台舊址



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結構圖



鐵水泥



北門鎖鑰及披覆



子強及壕溝



砲座及甬道



砲台圖



法軍所繪當時清朝淡水河口佈陣圖
(部份照片為版主翻拍滬尾砲台相關展示圖,以上版權歸屬相關單位
如有冒犯版權之處請告知版主,本版非商業使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淡水滬尾砲台
    全站熱搜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