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街,即笨港」;笨港即北港在清朝屬於大槺榔東頂堡.;南港則屬於打貓西堡..
笨港簡史初稿 //北港文化工作室 // 許士能

北港街,即笨港」(清朝文獻1895「雲林采訪冊」ㄧ書即有記載)

北港位於笨港溪(今北港溪)出海口。荷蘭人古地圖 上就已經有繪出。傳說明朝天啟元年(1621)顏思齊、鄭芝龍率眾登陸笨港,並引三千移民入墾,為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之始祖。

早年笨港港道迂迴,易於迴避官兵,成為先民渡台主要渡口之一。康熙33(1694)樹璧和尚
自湄洲,奉請媽祖赴臺傳香,笨港街與外九庄信徒合力創建「笨港天妃廟」,即今「北港朝天宮」。不久靈氣遠播,至道光年(1821_1850)詩人施瓊芳(曾任台灣最大書院山長)多即已讚稱「北港靈祠冠闔臺」。

在商業上,笨港因依畔笨港溪(北港溪)以雲嘉平原而興起,康熙年,諸羅縣志即
記稱:「笨港街商賈輳集,臺屬街市,此為最大」,乾隆25年府志更記稱:「笨港街、、俗稱小臺灣。」

滿清領台,民變不斷,多次波及「笨港」,因林爽文事變而建「旌義亭」、同治元年戴萬生(戴潮春)事變死難者亦合祀於「旌義亭」、並改稱「義民廟」。

四百年來臺灣的開發,大略由南而北開發,鹿港、艋舺、滬尾相繼興起;清末新建台北、台中二城、近年來斗六、虎尾加速發展.....等,都令「北港」的重要性日益降低。

歷史上,北港溪一如台灣其他溪河,非潦即旱;加上土質鬆軟,河道淤淺,離海益遠,至日治時期,鵝尾墩海關撤站始喪失貿易功能。但仍為雲嘉農產品集散中心,日治時期糖廠的設立對北港近百年來的經濟亦帶來不少助益。

先民移墾笨港,數百年來,不斷地遭到天災、械鬥、民變、農村沒落、社會變遷、媽祖信仰多元化、、、等挑戰,先民憑其毅力,堅守鄉土,始能不斷開創新局。此乃「北港歷史精神」真諦,若能秉此精神,去腐革新,注意形象。那麼北港未來的榮景,依然可以期許。
(以上內容取材自網路上)





顏思齊先生開拓台灣登陸紀念碑

 

顏思齊(?-1625年9月),字振泉,一字樞泉,福建漳州海澄人,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知名海盜。曾以台灣作為基地,是早期的台灣開拓者之一,可能是大倭寇海商中國船長李旦的副手。西洋人暱稱之Pedro China(中國的彼得)。

顏思齊在正史中的紀錄非常稀少,由於顏的生平活動和另一位活躍於日本和台灣的大海商甲必丹李旦太過相似,曾有學者認為顏思齊並不存在,或者與李旦為同一人[1]。後有學者找到崇禎八年(1635年)盧化鼇所著〈太史李公居鄉頌德碑記〉,其中提到:「自天啟壬戌以後,紅夷與海寇顏思齊交訌……」以及明代官書《崇禎長篇》載:「初,海寇鄭芝龍先從海賊顏樞泉;樞泉死,遂有其眾。」才確認了顏思齊的存在。

目前關於顏的資料多來自具有小說性質的清江日昇《台灣外記》。該書描述,顏思齊精於武藝,早年因遭宦家之辱,殺其僕人而逃往日本。在日本數年之後,家境逐漸富裕,又仗義疏財,廣交豪傑,號稱日本甲螺(海盜頭目)。當時的華人至日本經商,多至長崎,而長崎的華商之中,又以福建泉州晉江人的船主楊天生與顏思齊最要好。因見當時的日本幕府文恬武嬉,暮氣沈沈(對照日本史這段描述是錯誤的:大阪之陣德川家獲勝,西軍陣營的松蒲藩失去政治優勢,顏等人也失去有力的後台;而且德川幕府大力整頓平戶長崎等通商港口,對外國人多有限制,對華人更是限制居住地點;為了掌握通商貿易的獲益,幕府推行朱印船,沒有印狀不得出航通商;這些因素才是顏思齊等人不得已離開平戶的原因。),顏思齊遂與楊天生、鄭芝龍、李德、洪升、陳衷紀等二十六人結拜,預備造反。結果事情敗露,出亡海上,陳衷紀建議逃往台灣。不過顏思齊密謀推翻德川幕府情節,史界多認為係小說筆法,不足採信,亦無任何史料佐證。另有學者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史料判斷,顏思齊是李旦的二把手,負責李旦在台灣的活動和實際運作李旦的武裝集團[2]

顏思齊聚集三千餘漳州、泉州貧苦人民渡台,並在魍港(另一說在笨港)設立十寨作為據點,除海上寇略外,也從事開發,防備原住民,為華人開拓台灣之始。隔年,顏思齊於諸羅山(今嘉義)打獵途中染傷寒病逝。顏思齊死後,部下歸鄭芝龍統領。

顏思齊在台灣的據點,過去都依《臺灣通史》載:「北港一名魍港,即今之笨港,地在雲林縣西」,認為在笨港(今雲林北港)。不過荷蘭古地圖很清楚的將Poonkan(笨港)及Wanckan(魍港)分別標示[3],因此笨港絕非魍港(今嘉義布袋鎮好美里)。現今布袋鎮好美里居民,流傳顏思齊在此上岸的故事[4],學者黃阿有推斷,顏思齊的據點應在魍港,並提出以下證據[5]

  • 《讀史方輿紀要》提到北港在澎湖東南,但是笨港在澎湖東邊,魍港才在東南方。
  • 笨港是台灣清治時期乾隆年間才改稱北港。
  • 笨港是荷蘭統治時引進漢人新開發的聚落;魍港從16世紀中葉就一直是海盜的巢穴,荷蘭統治時已是漢人的大聚落。

傳說顏思齊墓位於台灣嘉義縣水上鄉牛稠埔。但因風化之故,墓碑字跡不可辨識,無法確認。墓碑上有一劍痕,相傳為鄭成功所留下。1959年,台灣政府在北港市區,建立顏思齊登陸紀念碑一座,以表彰其事績。(以上內容取材自維基百科)






從北港過個橋
來到嘉義縣的六腳鄉及新港鄉有意外的收穫







笨港天后宮



笨(新)港(又稱南港)水仙宮(有歷史的嘉義二級古蹟)





 






兩座寺廟就在旁邊距離嘉義新港新興的板陶窯風景區也很近









小廟前的地上瓷磚拼畫!
訴說著大約四百多年前的故事~



走回大橋











熱鬧的廟會活動!



上次沒拍到的牌匾補拍中(日治時期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題,以征伐台灣原住民有名)



這個牌曾經斷裂過再重新接起來的







都是歷史的軌跡啊!










回到北港街道上的北港長老教會



鄉間小路上



稻田裡的萬綠叢中一點紅!

arrow
arrow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