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7615659215.jpg

台灣蕃人 --蕃人們開始吟唱淒涼的蕃謠,歌聲響徹森林,引起一陣不可思議的迴響。從原始人口中流洩出的原始旋律,此時已超越任何偉大的歐洲作曲家的曲子,穿透我的靈魂。

 

玉山背後,從太古年代以來即存在的大森林,還有和我們所謂文明人相隔千百年的太古原始人,這兩者交互織出的幽幻協調,正是我們血脈中早已遺忘的原始性,此時此地,不期然的甦醒過來˙˙˙
以上為本書後序!


一九三一年,當時大學二年級的鹿野忠雄,在台灣的屋脊--玉山山脈與中央山脈馬博拉斯山、秀姑巒山一帶,連續登山七十天,以年輕人特有的纖細的情感、靈巧的心思與敏銳的觀察力,寫下一篇篇精采的山岳探險文章。這界是流傳到現在,被喻為台灣高山文學經典鉅作的《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

這個以「山」、「雲」、「蕃人」並列的書名,非常貼切的總結鹿野忠雄登山的歷程,它真正的涵義是:與山、與雲,與蕃人。所表現的是,我與山之間、我與雲之間、我與蕃人之間的感情與互動。

鹿野先生是一位對台灣的高山及植動物界有著非常卓越貢獻的博物學家,對各種東西有著非常豐富的觀察力,只可惜祂的歲月只短短地存在了不到四十載,就失蹤于印尼的北婆羅洲,有人說他應該是為了繼續追尋他的理想所以忘記回家了! 不過不能否定祂對台灣的貢獻度實在非常得大啊!

另外一位譯注本書的楊南郡教授也是一位我所敬重的教授之一,有了他辛苦將日人翻成了中文,再加上他對台灣的高山的探勘貢獻,兩者相互相輔相成,讓本書更能使讀者了解鹿野忠雄當時的時空背景與地形地物等,再加上楊教授對原住民歷史及遷徙的深入了解及研究,將本書一些布農族的語言及意義呈現成原本的真實意義,能夠解釋當時鹿野忠雄的一些誤會及疑義。

不過還有更多的日本人或是國人對台灣有不同範疇的貢獻度,大家都愛這一塊美麗又獨特的土地,山高水急造成許多不同的地塊,也造成一些部分的隔閡,隨著時空的轉換,這一層隔閡將越來越少,彼此的了解也越來越多,自己有幸曾經走過鹿野先生提過的玉山山脈及秀姑巒山馬博橫段及東郡山塊等地方,雖然兩者間的路況應該決然不一樣了,但是對於山的喜愛及好奇兩者是一樣地,自己不敢跟鹿野先生相提並論,當初祂探勘的偉大是任何人都不敢跟他相比的,尤其是那個原住民可能還是會相互出草的年代裡,還有南蕃玉穗社的拉合阿雷盤據于中央山脈南二段及玉山山脈,相形之下祂真是更難得了!


有幸自己能走入部分的郡大溪警備道路(中之線警備道路)的無雙社及無雙吊橋上,感受到一點點書上的感覺,這裡每一條稜線的尾端都有著許多的屬於布農族的老部落故事,從無雙社,馬西塔隆社,本鄉社,郡大社,恆扣社,伊巴厚社等都是布農族的老家及故鄉(雖然從望鄉會看不到故鄉),這些看似很久遠而且的有不熟悉的地方,卻栩栩如生的地出現在鹿野先生的具體描述裡,老獵人對地形地物天氣的判斷絕對是不容質疑的,文明與野蠻這兩者間難道不能並存嗎? 我們所謂的文明就應該去破壞我們認為別人的野蠻嗎? 其實這不是野蠻而是傳承很久的生活態度,對動植物,對生活,對生態,對自然這都是一種智慧的傳承啊!應該是要被好好保留下來的,生態保育和傳統文化的保存應該都要被重視才是啊!
 
再次感謝所有的登山先賢先輩們對台灣山林的貢獻及保存,相信在後輩們繼續的努力之下,應該會呈現出不同的面目及風貌,也希望原住民們都能夠繼續保留原有的優秀傳統的傳承,不要受到現實外在壓力的影響,而扭曲了整個文化的價值,其實我很羨慕你們這些原住民朋友們,在任何狀況裡都能夠保持樂觀得態度去面對一切的事情,寄望版主及大家也會用這樣的態度面對以後的人生!

樂觀再樂觀,不要回頭往前看吧!

後備註:

很可惜地楊南郡教授也於前幾年過世了!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兩位前輩們一路好走了!

 

arrow
arrow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