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關路程表檔案下載
三月十三日更新版
4/30日 星期三
第O天 台北晚上出發→東埔(宿)
5/1日 星期四
第一天 東埔(5.5K) →樂樂山屋(8.8K) →巴奈伊克山屋(約9時)
5/2日 星期五
第二天 觀高(2.8K) → 八通關(2K) → 中央金礦山屋(3.7K) →杜鵑營地(4K) → 南營地(2.1K) → 大水窟山屋(約9時)
5/3日 星期六
第三天 大水窟山屋(3.7 K) → 米亞桑駐在所(5.6K) →托馬斯駐在所→意西拉駐在所(9.1K) →大分山屋(約11時)
5/4日 星期日
第四天 大分山屋(4.6K) → 多美麗(十三里駐在所)(5.9K) →抱崖山屋(抱崖駐在所)
5/5日 星期一
第五天 抱崖山屋(14.3K) →瓦拉米山屋(蕨駐在所)(約6時輕鬆走啦)5/6日 星期二
第六天 瓦拉米山屋(蕨駐在所)(4.2K) →黃麻(4.9K) → 佳心(4.9K)→山風登山口(6K) →南安遊客中心(約5時) →台北可愛的家
→台北可愛的家
備註:
最後一天也可以是從抱崖山屋直接下到山風登山口
這樣可以節省一天的時間的啦
看大家的時間及意願了吧
時間調整過了這樣大家就不用請太多的假了唄
相關報名注意事項:
報名截止日期為出發前一個月(三月二十五日二十四時前)
由於剛好遇到五月一日的可能連續假日再提前五天報名截止
因為要申請登入玉山國家公園入園山屋床位登記唄
依照人數決定是否要租車前往
有興趣的山友請盡快回覆我吧
TO:
輝東算你一個了ㄡ
另外加安國兄及宗錡兩個人
目前確定參加的人一共有四位了
感恩大家了
版主3/31日
4/4日更新版
以下為日治時八通關古道全段的相關的先請大家參考一下相關的紀錄了:
山行者豪哥的紀錄
北縣野外山協的紀錄
4/10日更新版
目前參加人數為敏正 宗錡 安國兄 輝東兄和本人共五個人
入園證已經核准下來了
不過因為沒有抽到觀高山屋的床位
目前是申請巴奈伊克山屋的營位
需要多走兩個小時或是帶帳篷紮營八通關大草原
不過要看大家意見如何了
歡迎大家提供意見了
另外有詢問過來回台北的包車價格
大約是一萬三千元左右
看大家的意見是否要包車來回了
繼文
4/13日更新版提供大家參考的資料:
拉庫拉庫溪的人文歷史
拉庫拉庫溪的人文歷史
作者: Provision (超凡) 看板: CYMC (中原大學登山社.社版.中原機心站)
時間: Wed Aug 15 23:58:25 2001
標題: 剪刀膠水說故事 (系列)
編輯: 單維彰 Sep 2, 2001
第一章 山高水長
拉庫拉庫溪為秀姑巒溪上游重要支流之一,發源於秀姑巒山東側稜線,向東流
向花東縱谷,於河口沖積扇之扇頂卓麓附近與清水溪並注入秀姑巒溪,全長達
七十五公里。此流域西為中央山脈南二段主稜,南有新康山支脈,北面則是馬
博拉斯山、馬利加南山東峰、布干山至玉里山稜線,周邊高山環繞,自成一封
閉區域。該溪呈樹枝狀河谷,北側由東至西依序有塔洛木溪、馬戛次託溪(即
明貢溪)、馬霍拉斯溪及米亞桑溪等北岸支流,南面自大分一帶由西至東依序
有塔達芬溪(即拖馬斯溪)、闊闊斯溪、伊霍霍爾溪及黃麻溪等支流來匯,所
流經之地域呈現連續切割之峽谷地形,多險崖、絕壁及峽谷。
目前,拉庫拉庫溪流域皆劃入玉山國家公園境內,由於其豐富的自然生態
資源,擁有台灣黑熊、何氏蕀魚、台東間爬岩鰍等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因此
亦列為生態保護區。此外,早期更有布農族郡、巒氏族集居其間,河域北岸有
清朝闢建的八通關古道,南岸闢有日據時期越嶺道路,因而使此區域增添了鮮
豔的歷史人文色彩。
第二章 傾聽祖先的腳步聲
布農族原名 Bunun。本意為「人」的意思,亦指全人類的統稱。為南島語系的
一支,移民台灣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台灣眾多原住民族中,人口數排行第四
,分布面積排行第二,僅次於泰雅族。布農族的分布地海拔最高,且社群間彼
此的空間距離很大,活動力強﹔活動範圍廣,為其主要特色。
根據布農族的口傳歷史:其祖先最早是居留於台灣西部平原上,約為今彰
化縣的鹿港、南投縣的竹山、斗六等地方。後來為擴張其生活空間,溯濁水溪
漸往中央山脈移動,於濁水溪上游及其支流的卡社溪、郡大溪、丹大溪和巒大
溪等河域兩岸居住下來。據此,日籍人類學家移川子之藏在其所著《高砂族系
統所屬研究》中,將布農人的族群劃分為卓社群、卡社群、巒社群、郡社群
、丹社群及蘭社群等六大社群。其中,蘭社群因位居於阿里山附近接近鄒族,長
久以來己被鄒族所同化,所以布農族實際上僅有五個社群。
而居住於拉庫拉庫溪一帶的布農人,據考究,約在200年~250年前,原本集
中在中央山脈丹大溪、巒大溪、郡大溪一帶的布農人,因為人口增加及外來族
群的威脅,陸續跨越中央山脈,遷徙至拉庫拉庫溪、新武呂溪中上游一帶定居,
過著狩獵及農耕的生活。
其中,巒社群最早遷移到此區,以拉庫拉庫溪北岸的塔洛木溪流域附近為
最早的根據地,分別建立阿波蘭社、塔洛木社及阿桑來戛社。並漸次向拉庫拉
庫溪南岸發展,如喀西帕南、伊霍霍爾、哈比、及卓麓一帶皆為巒社氏族。
而另一氏族,郡社群,其活動力更勝巒社。來自郡大溪的兩大部落,郡大
社及馬西大倫社,翻山越嶺來到此區,分別以大分及那那拖克社為其南遷的最
早根據地。之後向四方發展,於北岸建立太魯那斯、米亞桑、馬西桑…等社﹔
而南側則建立闊闊斯、烏賽克、耶西洛…等部落。此後,該地的布農族仍繼續
向南遷移,至新武呂溪、鹿野溪流域。
第三章 築古道,番境開荒
早期,生活於台灣山區的原住民族,多半過著遊獵及採集的生活,因生活上的
需要,或集團的大規模遷移活動,而產生了各部落間的聯絡道路,此亦可謂台
灣拓山史的發端。
同治十三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爆發,引起清廷對台灣的重視,認為台
灣島孤懸在外,時有列強恃強來犯,因而改變原本一貫消極抵制對台經營的態
度。當時,身為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偵力言「開山撫番」,一方面是為打通前
山與後山的通道(當時台灣西部稱為前山﹔東部為後山),鼓勵漢人至後山開
墾,充實全島,以便於台灣東部行使治權﹔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安撫番人並對其
實施教化。遂而分別開闢了北、中、南三條越嶺道路,橫越中央山脈。
其中,「中路」自林圯埔(今南投縣竹山鎮)築至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
鎮),全長二六五華里(152.64公里),即為著名的清代八通關古道,目前列
為國家一級古蹟。當時是由總兵吳光亮率領三千多名粵勇,時稱飛虎軍的勁旅
所開鑿,工程進行中,瘴癘猖獗,又身處番地險境,加上天候狀況惡劣,山區
氣候極寒,竟有六月飛霜,可見當時修路之艱辛。清光緒元年(1875年)七月
,兵工隊伍自大水窟開始古道東段的開鑿,古道自大水窟至璞石閣,歷經拉庫
拉庫溪北岸四大支流,其間溪谷深遂,山巒嵯峨,其難度更勝於西段數倍,然
兵勇們依舊是逢山舖階,遇水架橋,排除萬難以完成這歷史性的工程。
古道開通之後,清廷頒佈了「入番撤禁告示」,並設立撫墾局,以加強開
山撫番的成效,加上初期經費相當充裕,開始時清查後山各深山之番社,並給
予月銀。但事實上,除了少數的通事及社商敢於冒險深入後山外,一般人民極
不願意涉險。古道維持了十多年的暢通,然而所經番境時常無法全面控制,撫
番政策自從吳光亮離台返鄉後,更隨主持台政者的更易而時張時弛。光緒十七
年(1891年)清廷緊縮台政,撫番政策終致名存實亡,古道便隨之逐漸荒沒。
雖然八通關清古道僅維持十幾年的暢通,但其所象徵的歷史意義是不容抹
滅的,從現今的角度來看,古道的開通對後山的開發確實具有催化的作用,由
於道路開通後各營的駐紮,使漢民族擁有優勢的地位,漸漸地成為後山的支配
者,這是不置可否的事實。因此,它標誌著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
亦為吾人重要的文化遺產,永存於重山峻嶺間。
第四章 理蕃治山
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明治二十八年),日本依據馬關條約佔領台灣,台
灣進入日領時期。初期的領台政策,對平地的漢人抗日活動,是採取武裝鎮壓
的方式,相反的,對於山地原住民,則採取綏撫懷柔的策略,其用意不外乎是
為了分離和牽制「漢」「蕃」的聯合抗日。然而,日本強要清廷割讓台灣,最
主要的還是覬覦台灣的天然資源和其所能帶來的經濟利益(平地的製糖事業,
山地的樟腦製造),因此,領台初期積極調查台灣的山區資源以及蕃社概況,
此點可由許多具有官方色彩的學者進入山區實行各種調查研究中看出。待「平
地」的治安問題穩定之後,對「蕃地」的態度也轉趨強硬,其威迫高壓的手段
,在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理蕃五年計劃」(1910~1914 年)中達於高峰,由
於當局已逐漸掌握原住民的生活規範及其地理條件,因此,計劃的執行中,時
而根本上的消滅原住民固有的一切,其手法令人髮指。
而拉庫拉庫溪流域的戰火,在「五年計劃」的末期,揭開了序幕。理蕃事
業的第四年(1913 年,大正二年),重新來到了濁水溪以下的南部和東部地
區,全面地掃蕩和沒收原住民的槍枝及彈藥。大正三年,日人執行南蕃武器沒
收政策,原本相安無事的布農族蕃情大變。大正四年,拉庫拉庫溪流域各地先後發
生布農人襲擊駐在所、屠殺警察的連鎖抗警事件:
(1) 2月23日,大分駐在所一名日警被殺,日本警察部隊緊急增援守備。
(2) 5月12日,傍晚,數十名喀西帕南社與台東新武呂溪方面布農人,奇襲
喀西帕南駐在所,10 名警察被馘首,並焚毀駐在所,此為
箸名的「喀西帕南事件」。
(3) 5月17日,大分駐在所被襲,日警 12 人慘遭馘首,這正是所謂的「大
分事件」。
(4) 6月28日,阿桑來戛駐在所及附屬警備所的員警亦遭布農壯丁數度圍襲,
6 人死亡。
大分事件後,日人緊急封鎖了古道,而以郡蕃為主的布農族抗軍,遂展開
了長達十八年的轉戰抗日,在拉荷‧阿雷兄弟的領導下,他們經由闊闊斯,翻
上中央山脈雲峰與南雙頭山鞍部,再下至玉穗山南稜,在荖濃溪上游東岸,建
立永久抗戰基地玉穗社(塔馬荷社)。大正八年(1919年),為全面肅清大分
事件所形成的隱密勢力,故動工興築「八通關越道路」,以便包圍布農族抗軍
,古道東段自玉里起至大水窟沿拉庫拉庫溪南岸開鑿,共21里12町17間(83.
64公里),道路開闢同時,並在沿線重要據點設置駐在所,日後更以勸誘的方
式,使部落遷移至駐在所附近,以就近監控。大正十年(1921年)全線開通,
築路的過程中,工程隊伍就屢遭蕃人攻擊﹔道路竣工初期,日本人被狙擊的事
件不減反增,當局被迫再度投入大量人力與經費,著手增強駐在所的防禦設施
與火力,於是誘捕、屠殺、燒屋焚糧等情事,在當時屢屢多見。
越嶺道的闢建終究發揮了功效,在高壓統治之下,拉庫拉庫溪流域的布農
人多數臣服,並接受其「教化撫育」,蕃情逐漸穩定。1930年代以後,八通關
越嶺道東段更成為東部地區攀登新高山(玉山主峰)的主要步道,沿途重要駐
在所如蕨、大分、托馬斯等均設有「客間」(招待所)供往來遊客住宿。30年
代中葉,第二階段集團移住的計劃陸續展開,這回則較以強制的手段命令區域
內部落遷徙下山,移住至花東縱谷西側山腳下今卓溪、清水、古風、崙天及秀
巒等多處。
隨著移住的進行,區域內的原住民撫育設施如蕃童教育所及療養院等隨之
廢止,駐在所亦因為所轄原住民已被強迫遷離,陸續地遭到裁撤。直到1940年
代二次大戰末期,當局因為財政窘困,終於區域內的一切設施人員全部撤除,
徒留斷垣殘壁於荒山野嶺之中。
第五章 大分事件
台灣原住民本身並沒有文字,許多寶貴的歷史經驗因無法確切的保存而流失,
有的,只是流傳於部落間的點滴傳奇。而吾輩除了對部落裡的耆老進行訪談外
,只好從統治者的文獻中去尋找「被統治者」的歷史印證。台灣總督府所遺留
下來的「理蕃誌稿」,雖然充滿了統治者的偏見,但也無法掩蓋被統治者不屈
不橈的抗日事實。
理蕃誌稿中,對於大分事件的相關記載如下:
1915/2/23 大分駐在所警手被狙殺,1 死
上午 6 時,警手大?為一郎及興梠豐次兩人交班,即將進入警
備所時,自柵欄外射來一發子彈貫穿大?前額,當場死亡。同時
,西南方約 20 公尺高地亦發射 20 餘發子彈,所內警備員緊急
躲入掩體應戰。
大分社頭目 Ariman-Shiken 急奔駐在所,喝令發動狙擊之原
住民停火,返回社內。據頭目言,約 20 人,屬台東廳
Matenguru Kaimos 小社之實力者Raho 一族。事後急速增援警
部補1、巡查社 10、警手 10。
1915/5/12 喀西帕南事件,10 死
12 日下午,中社與喀西帕南駐在所之間電話不通。中社駐在所
於13 日派廣川巡查查線,途中遇喀西帕南駐在所永森巡查,永
森告知發生原住民襲擊事件。
12 日下午 5 時,有原住民 5 人進入駐在所,一如平常,
聲稱將下山返回璞石閣,如有貨物可交由其搬運等。時值警備員
用餐時間,突然為首原住民大聲喊叫發出信號,近百名原住民由
駐在所附近同時進襲。南彥治以下等 10 人均被殺並馘首。槍械
、彈藥、手榴彈等被劫,駐在所則被燒毀,原住民亦有多人死傷。
永森躲藏於竹林內,未被發現。
舉事的原住民主要來自臺東廳霧鹿 (Buruburu) 一帶,拉庫拉
庫社班加小社、喀西帕南社亦有一部份人參與。喀西帕南社 Katen
小社社眾留下家屋與糧食逃往臺東廳境內。
花蓮港廳獲報後,急派宇野警務課長率領警部 4 人、警部補
3 人、巡查 89 人、巡查補 3 人、警手 72 人、挑夫 120 人火速
入山收殮屍體並鎮壓原住民。18 日上午 5 時,搜索隊佔領 Susaranan
溪左岸山麓之原住民部落。
日警死亡名單:主任巡查南彥治、巡查橫山新藏、?山才藏、
大賀敏顯、南條武治、藤田鶴治,警手篠原三之助、堤水流清市、
岡田孫太郎、稻留瑞穗。
1915/5/17 大分事件,12 死
上午 5 時,田崎警部補等 12 人遭拉荷阿雷、拉荷阿里曼兄弟為
首的原住民 56 人襲擊身亡。原住民受到 12 日襲擊喀西帕南駐在
所成功的激勵,選在用餐時間襲擊駐在所,事後並遁往高雄州。
其中堀江長治躲藏在 Shirus(意西拉)社 Nares 家中,18 日
欲逃離時被壯丁 Sabidan 發現後殺害並馘首。日警死亡 12人:警部
補田崎強四郎,巡查新井章三、橋本正樽、紺野勇治、永山武行、西
川傳藏、馬場森之助、岡田庄五郎、松本勝吉、堀江長治,警手興梠
豐治、末繼八十雄。原住民集結於阿不郎山稜線,破壞通路、砍倒樹
木、橫豎堆置,以阻止日警討伐隊的前進。
而作家王家祥先生,在「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一書中,卻是這樣描述
大分事件的:
拉荷阿雷兄弟為大分社人,弟弟阿里曼西肯為大分社的頭目。阿雷的地位更崇
高,附近幾個部社的頭目皆聽命於他。大正三年(1914年),花蓮來了第一架飛
機,日本政府利用此次機會,誘騙拉庫拉庫溪流域之布農族壯丁結眾到花蓮參
觀飛機,趁此各部社空虛之際,強制搜查沒收布農族私藏之槍枝。
拉荷阿雷非常憤慨,在大正四年(1915年)初襲擊大分駐在所,殺死日警一
名,因其弟阿里曼西肯的阻止,僅僅給日方小小的警告,為擴大殺伐,釀成大
事件。同年五月,日警再度展開第二波逼繳武器行動,喀西帕南社忍無可忍,
聯合霧鹿霧鹿社燒攻喀西帕南駐在所,將十名警察全部砍頭,搶走槍枝彈藥。
此舉鼓舞了拉荷阿雷。他們兩兄弟率領大分社莫庫拉家族五十六名獵人,攻擊
大分駐在所。他們派人潛入駐在所,裡外夾攻,將全部日警殺死。傳說單單阿
雷一人,便在此戰中親手血刃七名日警,可見布農族對他英勇之崇拜。此次戰
役正是拉荷阿雷兄弟展開為期十八年的游擊戰之始。拉馬達仙仙也率領了新武
路社附近之布農族一百名支援作戰。
自大分事件之後,拉荷兄弟屢次神出鬼沒地帶頭攻擊,成為日警圍剿目標﹔
拉荷兄弟便率領族人輾轉避居於新武路溪上游之馬典古魯社,在遷馬斯博爾社。
二年之後,拉荷兄弟為了建立日警所無法輕易到達的永久基地,深入荖濃溪上
游險要之地玉穗社,建立起王國。而且各地被日警通緝之布農族人紛紛投入其
旗下,玉穗社便逐漸成為布農族寄託之地。
拉荷兄弟退居玉穗之後,仍未放鬆抗日行動,頻頻出沒於八通關線上,特
別是八通關越嶺路開道工程隊,間接或直接死於拉荷兄弟指揮之出擊者,高達
一百零四人。
整個拉荷兄弟的抗日行動自大正四年(1915年)至昭和八年(1933年),歷時
共十八年之久,不時地給予日警以痛擊,為日人心目中的「本島最後未歸順蕃
」。
由這當中,我們即可發現日方對事件的紀錄,是有所掩藏的,其往往未對
事件的始末予以交代,要不就避重就輕,輕描淡寫的帶過其不當的行為或手段。
事實上,台灣的原住民多是溫和善良的,他們會對日方做出反抗或抵制等極端
的行為,也多是官逼民反吧!試想優秀的布農族獵人,世代靠森林中的廣大獵
場維生,日警卻強制沒收了其賴以維生的獵槍,這不等於是要他們的命嗎!?
參考資料網址如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nov/21/today-file1.htm
另外一個參考網址如下:
http://peak.to/4-1%A4K%B3q%C3%F6%C4%B5%B9D1.htm
感謝安國兄提供資料了
大家好
所以已經確定是六個人參加了
版主
4/22日更新版
大家好
經北二高在到竹東芎林交流道接安國兄
宗錡到現在還沒回覆
要在哪裡會合勒
是台中朝馬或是台北勒
再麻煩回覆我吧
另外大家可以準備一套備用衣物
放在車上我們會安排安通洗溫泉玉里午餐等
再另外一件事
由於大分山屋有供應熱水可以洗澡
如果大家有需要的話帶少一套衣褲更換之
提供大家參考了
先預祝天氣一切順利了
如有缺裝備可事先告訴我
我再幫大家補充購買
先請大家調整一下身體及體能狀況至最高峰
感謝大家了
版主
大家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