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通 關 古 道 現 為 本 省 僅 存 之 隘 道

地理位置:
【八通關】位於玉山下東北角,距離玉山主峰四公里半。 名稱源由: 【八通關】原為鄒族對玉山之稱呼,鄒語稱之為【PAN TOUN KUN】;清朝修築古道時改稱此地為【八通關】; 光緒十四年(1888)台灣番地圖,再將此地名稱寫為【八通關】而沿用至今。 光緒二十二年﹝明治二十尢年、西元1896﹞日人步兵中尉長野義虎,奉命調查台灣山地資源與高山族部落(為首位橫越玉山園區並登上玉山之日人);九月二十六日野宿八通關時認為,係因吳光亮築路,在此地以木柱築成一壯麗的關門而得名。

修築記事: 光緒元年(1875)列強覬覦台灣,清政府為鞏固大陸東南七省門戶,而對台灣採取開山撫番、屯墾漢民之經營政策;由當時欽差大臣沈葆禎計劃,開鑿北中南三條橫貫東西之步道。 其中中路即為穿越玉山園區之【八通關古道】,乃由南澳總兵吳光亮率二千餘飛虎軍所闢築;由林圯埔(今南投竹山)經鳳凰山、東埔、八通關、越秀姑巒山沿拉庫拉庫溪東下至璞石閣(今花蓮玉里);全長265華里(152餘公里),歷經10月餘完工。 吳光亮且勒碣【萬年亨衢】於鳳凰山之岩石上,沿線並設營壘駐紮;但由於經營成效不彰,而移墾者又難抵原住民及瘴癘之襲擊,;而商旅不行,未幾古道又埋沒於荒山野草之中。

民國八年(大正八年、西元1919)日本據台時,為利於山地統治另闢新道,分東西兩路開鑿稱【八通關越橫斷道路】又稱【理番道路】;沿線亦設有警察駐在所故又稱為【警備道路】,而修築之路線部分與清道重疊。 (大正十年.1921.3.31全線開通) 【八通關】居於古道與登玉山道路之要衝,因此清朝於此設置營疊;日人在此則 設有警察駐在所,除辦公室外,在內更設有接待所、警官警丁宿舍及挑夫專用房舍等。 光復後則供登山者休宿之用。 民國74年(1985)國家公園正式成立,基於此地區具有特殊之自然生態環境, 而將其列為【生態保護區】,古道則列入【史績保存區】。 民國76年(1897)後經內政部列為【國家一級古績】明令保護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