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府城北門,正式名稱應該為承恩門,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清代城門建築,為臺北府城的正門。其坐落於現今臺北市忠孝西路、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交叉口,落成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保持建城原貌者,是臺灣新式城門的代表作。北門(承恩門)是臺北市區僅存的清代建築之一,門外原建有甕城,今已不存。現與臺北府城其他城門共同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以上內容摘自維基百科

承恩門雄鎮台北府城之北,由於面向北方,取意「承接天恩」之意而得名。清代自朝廷派駐臺灣的地方官員皆由承恩門入台北城;別於一般平民由南門入城之俗有所不同。北門也是目前保留下華南閩南式的建築城門其餘城門小南門南門和東門皆
台灣式城門改建為仿中國華北樣式建築,僅城門基座保持原貌。
所以之前北門前的忠孝西路引道的拆除才更顯得其重要性

2016年台北市政府為推動「西區門戶計畫」,由台北市政府於2月7日除夕夜,正式進行北門高架橋拆除工程。而後拆除其餘圍籬,並於2月13號,忠孝橋正式通車,原本圍繞著北門的北門高架橋(俗稱忠孝橋引橋)正式被完全拆除,結束被過時的交通建設包夾將近40年的日子,並結合週邊文物古蹟打造北門廣場。未來北門將隨著機場捷運開通後併入台北車站首都核心特區與台北雙子星中,做為台北之門。未來整合承恩門、台北郵局、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台北鐵道工場等八座年代橫跨清代、日治與戰後後至今的文化資產,重塑為「記憶城區」;並復原一段消失百餘年的舊城道,重現古代入台北府城的新意象。







模糊的北門歷史簡介~



外廓北面門洞上方處有題著「巖疆鎖鑰」四字的橫額(該橫額後來隨著日本人拆除外廓,而流落成為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涼亭的礎石。戰後移至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的「碑林」陳列,直到1998年2月才重新移回北門前方空地)。



門口對著是延平南路的中山堂是日治時期台北公會堂
也是一座有歷史的建築物



有對外監視作用的二方一圓外壁窗洞較一般城門稍小,這兩個特徵都與東門類似。城樓內部空間另外有一道內壁,與外壁形成一個「回」字形構造,雙重護衛城樓中央的活動空間。


新舊建築的交會點



最近來北門的變多了
尤其有很多攝影及懷舊的人門



倆人走入時光隧道內



北面外壁接近圓拱門洞上方處有橫額,中間題有「承恩門」三字,加上落款「光緒壬午年」與「良月吉日建」









有歷史的內門







水準點



國家一級古蹟
可惜這個清代的台北城並沒有守護到台北城
讓日軍輕鬆揮軍入城維持當時的台北紊亂的秩序了
在當時也是迫不得已的舉動吧?
和淡水的滬尾砲台一樣的
沒有發任何一個砲彈舊交給了日本人



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現今的台灣鐵路管理局
不過資深的老員工還是
『鐵道部』稱之






也是日治時期的台北郵便局
現今的台北郵局



日治時代的三井倉庫
距今也荒廢非常多年
最近也是具爭議的古蹟
目前市府規劃會把他移動一下位置並保留下來





撫台街洋樓是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的一棟洋樓,建築位置位在台北市中正區光復里開封街一段、延平南路交會處一帶。現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也是台北府城內僅存日治時代之商用建築古蹟之一,因該地古蹟多為官署建築,少有民間店舖,格外珍貴。當地人因其外觀,稱之為「石頭厝」,或稱「大和町洋樓」。




 
而有撫臺街之名的出現,乃因台灣在清朝建省時,將巡撫衙門建於現今台北市中正區光復里延平南路與武昌街口,故日本時代市區改正計畫將今日忠孝西路、中華路、武昌街、博愛路所圍街廓定名為撫臺街(「撫臺」為「巡撫」簡稱),位在台北市中正區光復里延平南路上的這棟洋樓就被後世冠上此名。現由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駐經營,2014年(中華民國103年)4月19日再次重新開館。












目前整修得還保持祂的古意
內有定期的展覽可以參觀
自己還是第一次來到這裡
通一不小心就會錯過這個古蹟啊
相信不久的將來
這個區域將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感受
期待台北城的改變
讓這個城市更充滿了人文歷史的香味
而不是只有一些有錢人的銅臭味而已啊!
不管是何種的美感
都是一種的美
不要把美給醜化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dward 的頭像
    Edward

    永遠漫步雲端上的Edward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