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圖片摘自網路上)
前幾天看了一部大陸的電影"甲午大海戰"
故事敘述了清朝光緒時期發生的甲午戰爭(日清戰爭1895年)
故事由一個主人翁-鄧世昌幼年時開始序幕起
一直演出到祂為國殉職為止
甲午戰爭是檢驗洋務(自強)運動後的政治成果
相較於同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運動
由於清朝政府的貪污腐敗、政策錯誤及揣摩奉承上意
軍餉費用的挪移及貪污舞弊
造成北洋艦隊無砲彈可用
六年內也無添置新式軍艦
反觀日本帝國卻購買的新式的快速軍艦
終究給予清廷迎頭痛擊,日本賭了國家前途及運氣中獲得勝利。
一個天皇可以為了國家捐出自己的薪水及支出
另外一個皇帝卻在慶祝老佛爺的六十大壽及自己的大婚上花了大錢
也就後來導致簽訂了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
就連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底限的電報
都被日本有關單位給截聽破解譯電
這樣的政府哪有不失敗的道理呢?
結果卻成臺灣及澎湖居民來承擔後果
一系列的抗日運動因此產生
不過都是消失在一瞬之間
也才有後來的霧社事件的發生
我在想一個問題
當初打入日本旗艦松島號的砲彈如果不是空包彈(未裝填足夠的火藥)
那麼也許清廷會打贏這場甲午戰爭
(因為當初許多國外觀察家都認為清朝會戰勝日本)
臺灣也就不是割讓給日本
後續日本也許就是一敗塗地
不可能有那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
那麼現在台灣還是會這麼進步或退步嗎?
這一百多年來(一八九五年以來)
臺灣的轉變實在非常大
所謂的文明與野蠻之界限是在哪裡呢?
對於不同定義的兩方面是不會有交集吧!
人類之間的不同看法
造成了許多人的不幸喪生啊!
這樣子是公平的嗎?
也許沒有日本人的進入
現在的臺灣可能還在繼續各部落還在互相出草中吧?
或許有這樣的可能性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