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縱走呢?
 

有很多喜愛登山的朋友

累積一定程度的登山經驗後

常常會問我這個問題

其實我並不是登山方面的專家

實在沒有資格表示個人的淺見

但是我願意提出一些個人的意見及看法

供各位山友們大家參考

看看這些方法是否適合妳()

有些事情是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只有適不適合妳()的問題

 

 

大許多人的登山都是從郊山開始產生興趣的

然後再去攀登高山或是中級山

最後又想去完成百岳

而縱走就是完成百岳必經的過程了

一次縱走可能抵過數次的單攻

但是相對地祂的風險也將更高

天氣資訊的掌握,人員及路程時間的掌控及地形的研究等

這些都是登山縱走出發前、中、後應該注意的課題

 

如何縱走呢? 

 

天氣資訊因素相對是比較好掌握的~比起從前真是差很多了!

現今的氣象預報準確率都非常高

所以可能會有時候反而忽略了臨時的天候狀況

台灣的天氣預報在超過兩、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度後就不是太準確了
(個人對中央氣象局並沒有偏見;2023.09.27更新:最近好像升格成中央氣象署,希望經費提高了人員增加了更提供山友們更精確的氣象資訊)

所以依照當時的天氣狀況預先判斷未來幾個小時或是一天的天候

這樣才能做出比較正確的判斷

當然如果預先知道有惡劣的天候時就該考慮延後或是取消行程了

(如颱風大雨特報及超大雨特報等)

雖然因為縱走的天數較多(四天或是超過四天以上)

有時候領隊也比較難去延後或取消(因為申請入山入園日期及成員的時間都已經事先確定了)

不過一定要果決的判斷力

也許判斷可能有不及時的延誤後

就會產生無法避免的後果了

所以寧願保守一些才會比較安全

事前地形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縱走呢?

 

之前學校山社裡有教過描繪簡要山稜線圖及水文水系圖等

上下海拔的高度及高低落差和宿營地等

了解此次縱走的經過地形地物及生態

也有助於路線的了解及判斷

避免誤走了獸徑或其他的路徑

並可以與事先的研究相互印證

也可增加相關方面的知識及經驗

當然目前有GPS的衛星導航可以事先下載前輩們的登山路徑圖(航跡圖)

預先確認輸入相關路線地圖可以避免誤入歧途的發生

萬一天候狀況無法收到衛星訊號時

那該如何呢?

傳統指北針及等高線地圖定位將會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必備的裝備是缺一不可的

 

時間的安排非常重要

事先了解每一天的行程時間並參考相關的紀錄

紀錄最好是採用比較近期一點的資料

近期一兩個月內的相關行程及路況紀錄(天氣有無下雨,雪等)

另外再加上去年同一時期的相關紀錄(同季節)

要掌控每一天大家預計及實際的行程時間

並檢討造成誤差太多的原因

以期隔日能夠改善或修正時間

 

 

個人認為人員及臨時狀況是縱走最困難掌控的因素

所以出發前隊員的選擇就非常重要

隊員的人數(含新老手及男女生比例)、體能狀況、登山經驗及服從領導的能力

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能夠找到一群志同道合觀念想法接近

而且大家的體能狀況的差距不太(平均)

實在不是非常容易的事

自己剛開始縱走時也遇到一些不太理想的狀況

雖然上天給我們非常好的運氣

但是自己總覺得實在不太踏實

行前訓練非常重要

岀發前的體能調整狀況更是重要中的重要

也許平常的體能狀況都非常好

但是出發前生病的狀況時

那就可能會大打折扣了

出發前要將所有隊員的體能狀況調整到最巔峰的狀態

確保每個人都能平平安安

好的體力及體能是必要的條件

另外每個人每天的體力分配也是非常重要的

調整好每一天的體力 飲水及飲食
將體力合理的分配到每一天

也許今天要走上十個小時

那前一天的晚餐就要比較豐盛些

如果今天是莒光日

那就請大家盡量放輕鬆點

保持好的身體狀況是非常緊要的事情啊!

除了體能外更重要的是意志力

縱走不比其他的登山活動

常常可能每天都會遇到體力的撞牆期

堅持下去今晚就能夠再細數明天的饅頭

一天一天的細數下去

不要好高騖遠地跳了好天

千萬一定要按部就班地每天每天數

這樣就不會造成太大的心裡負擔

堅持再堅持

持續再持續

這是高山縱走不變的定律(縱走的意志力有時候比體力還要重要的。)

 

 

另外再補充一點就是裝備及糧食的輕量化

現今的裝備比起十幾、二十年前的裝備要精良許多

而且在重量上也更輕了些(輕量化)

不再一定要背負二、三十公斤以上才能縱走了

雖然是可以請挑夫或協作幫忙

不過背上的重量還是越輕越好

減輕背部肩膀及膝蓋的負擔

才能繼續長久延續登山的生命

曾經看過一些登山前輩都因為之前負重太多的關係

最後都因身上的病痛或傷害等而不能繼續再登山了

糧食(公糧及私糧)的部分也可以藉助相關的乾燥及脫水技術

減輕許多糧食的重量(:香積飯、魔術米及脫水乾燥蔬菜水果乾等)

除了輕之外口味及口感也增加了許多

當然在個人服飾、背包與鞋子上也有輕量化的空間

不過為人所詬病的是

輕量化跟金錢預算上兩者間好像是成正比的關係

真得要全面輕量化也要考慮個人的預算及資金問題

 

 

以上說了那麼多不知道您心裡是否有一些些的感觸呢?

如果有的話代表您即將做好縱走前的準備了

有了好的體能好的領隊好的嚮導及好的隊員

那您一定可以好好的踏上縱走路程

去感受不一樣的登山體驗

您會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登山啊!(當然不能跟遠征相比)

如果沒有也沒關係

代表的登山經驗上還需再精進及累積

相信有一天你()也是可以的

什麼都可以輕量化

但是千萬不要看輕自己ㄡ(可以看清自己!)

 

 

台灣真是一個登山者的天堂
(雖然所謂台灣的登山活動只有國外的健行等級)

光是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有兩百多座(268座)

而且冬季還有一些高山地區可以冰攀練習

高山縱走及中級山和郊山的縱走都有不同的體會

不過原則上應該是一樣的

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及體能狀態

事前做好所有的功課

再找個幾天穩定的好天氣

再選定個縱走的路線

再找一個好的領隊及嚮導

再加上一群熱愛登山又志同道合的隊員組合

再準備個紀錄這一切的相機或攝影機

保證妳()是個回味無窮的難得體驗

 

 

這樣妳()還會覺得縱走很難嗎?

其實好像一點也不難啊!

最最最重要的還是登山的安全啊!

千萬不要去挑戰一些不安全的因素

這樣才能盡情地去享受登山的樂趣啊!

 

如何縱走呢? 

記住登山活動是有風險性的不全然完全安全!

自己需要去承擔任何的登山活動風險

不能將相關責任推給領隊或是嚮導

固然他們有一定的責任及風險

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

身體是自己責任也是自己應該負擔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dward 的頭像
    Edward

    永遠漫步雲端上的Edward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