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球》(英語:Moneyball)是一部2011年棒球題材的美國劇情片,貝尼特·米勒導演,布萊德·彼特主演,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負責發行。影片根據邁克爾·路易斯於2003年發表的同名書籍 Moneyball 改編而成,講述奧克蘭運動家在球隊總經理比利·比恩的帶領下所取得的驚人成績。劇情介紹:利·比恩(布萊德·彼特飾)球員生涯極不順利,很早退役成為球探,之後晉升為總經理,他帶領的奧克蘭運動家在2001年季後美國聯盟分區賽被財雄勢大的紐約洋基淘汰。球季結束後高層拒絕增加預算,又要面對球星被勁旅挖角。比恩在與克裡夫蘭印地安人傾談交易球員事宜巧遇耶魯大學經濟學系畢業的彼德·布蘭特,見到連對方總經理也聽從布蘭特的意見後,立即把他挖角。初時奧克蘭運動家球探對布蘭特以數據尋找球員頗有成見,總球探不滿他的手法離開,總教練堅拒依布蘭特分析讓Scott Hatteberg打一壘。2002年球季展開,奧克蘭運動家初時在美國聯盟西區排行包尾,甚至有傳總經理會被革職,總經理為了強迫總教練接受他提出的先發陣容,把原本先發的幾名球員交易出去。離季球賽越來越近,球隊成績日漸進步。於八月至九月初展開連勝佳績。9月4日,對堪薩斯市皇家一役中將有機會創下大聯盟20連勝的紀錄,初時領先11-0,但被對手追回11-11。在九局下Hatteberg擊出一支再見全壘打,成功創下了大聯盟紀錄,但比恩對創下紀錄卻表露出沒什麼大不了。奧克蘭運動家在美聯西區排行第一進入季後賽,在美國聯盟分區賽遇上明尼蘇達雙城,結果與2001年一樣在五場比賽後被淘汰。波士頓紅襪以運動史上最高總經理薪資1250萬美元的合約邀請他加盟,但他仍決定留在奧克蘭。波士頓紅襪採用同樣的方法,在2004年拿下世界大賽冠軍。
(以上內容摘自維基百科)

比利·比恩(Billy Beane),全名威廉·拉瑪爾·比恩(William Lamar Beane),1962年3月26日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是美國職棒大聯盟奧克蘭運動家球隊的總經理。他以帶領運動家隊以少許經費立足於美國職棒大聯盟而著名,1999年從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挖角擅長棒球統計的總經理助理Paul DePodesta,2002年用統計分析分派球員上場並創下美聯破紀錄的20連勝;其新奇的球隊管理經營方式也因作家麥可·路易士的《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一書而聞名。Paul DePodesta 2004年被挖角去洛杉磯道奇隊擔任總經理,比恩的方法被多支球隊模仿後也影響他們之後的成績。
(以上內容摘自維基百科)

這又是一部美國提到棒球的相關電影
其實直譯應該[錢球]的,但是又是以數字及省錢的方式來選材
美國這個職業運動的大國經常有電影會以這些職業活動當作話題

主要是說一個成績較差的球隊~奧克蘭運動家隊
卻經由科學的數據及管理方式及調度
不需要所謂普遍市場上認知的大牌明星球員
只要對球隊認同及肯實際努力下苦心的球員
結果這一個球隊創下二十連勝的紀錄
個人一向不太喜歡如洋基等的大球隊所謂的邪惡帝國
寧願花大錢買明星球員的大球隊
也不願意好好培養自家農場有潛力的球員
(只有少數人王建民和坎農Cano例外)

其實這也是一場豪賭
球員在球季及非球季身體的健康是更重要啊!
(當然薪水也很重要)

還記得那一年(2004年)MLB的美聯冠軍賽發生了大逆轉
原本以三勝取得聽牌優勢的洋基隊
卻被波士頓紅襪隊連勝四場大逆轉而失去了已經到手一半的美聯冠軍
而這鼓氣勢也繼續延續後來的世界大賽上
也是當屆(第100屆)美國職棒大聯盟的世界大賽
由美國聯盟冠軍波士頓紅襪隊與國家聯盟冠軍聖路易紅雀隊進行交戰最終由波士頓紅襪隊以四連勝橫掃聖路易紅雀
在暌違86年後再度獲得世界大賽冠軍
並破了貝比魯斯魔咒
也是隊史上的第六座世界大賽冠軍
比恩拒絕了紅襪隊1250萬的球隊總經理的超高薪資
情願繼續留在奧克蘭運動家隊
兩年後(2004年)紅襪隊就贏得了世界冠軍並破除了貝比魯斯的魔咒
他們也是採用了比恩的統計模式領導球隊


後補記:
MLB/「魔球」主角獲肯定 運動家延長比恩合約至2019
 

 

記者何沛倫/綜合報導
「魔球」傳奇故事可望延續新章!奧克蘭運動家老闆沃夫(Lew Wolff)8日聲稱球隊已和「魔球」(Moneyball)電影中的主角比恩(Billy Beane)延長合約直至2019年,沃夫指望總經理比恩能在未來繼續發揮領導力並改革球隊。
自從1997年起,比恩就做為運動家的總經理,他的獨到之處為以創新的思考,顛覆傳統棒球思維,因而衝擊球隊經營管理模式,不迷信大牌球星,反用統計數據衡量球員價值。
比恩揮棄打者的打擊率、全壘打數、打點,投手勝場數、防禦率的硬生生的數字,採用打者上壘率、投手每局被上壘率等數據,準確計算出球員的貢獻度。

相關新聞連結網址
 

arrow
arrow

    Ed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