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古道踏查 (40)
- Jul 09 Sat 2016 00:00
日治八通關古道西段(一)~東埔到大水窟山屋
- Jul 07 Thu 2016 00:00
大水窟山屋的水鹿群~
- Jul 06 Wed 2016 00:00
難得滿水位的大水窟池~
- Jan 12 Sat 2013 00:00
{八二粁米一四五米-八通關越嶺東段史話} 讀後心得!
以下內容取材自維基百科:
八通關古道的開鑿為清代經營台灣中部地區政策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建造該古道的決定,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方面,1874年,日軍以牡丹社事件為藉口,出兵攻打台灣的原住民,再加上各列強覬覦台灣,使朝中有識之士開始體認到台灣邊防地區之重要性,而有沈葆禎奏請開山撫番之議。另一方面,由於台灣西岸平原之墾殖已經完成,墾地不敷使用,移民械鬥事件經常發生,但東部仍有廣大未開之土地,惟因中央山脈阻擋,遷徙墾殖較難,沈葆禎之議遂為眾所歡迎。
於是,在勘查台灣全島形勢以後,沈葆禎擬開發三條貫穿台灣東西的橫貫道路,包括北路(由噶瑪蘭蘇澳至花蓮奇萊)、中路(由彰化林圮埔至花蓮璞石閣)、以及南路(由屏東射寮至台東卑南)。其中的中路就是現在所稱的「八通關古道」,是由總兵吳光亮負責闢建。
- Sep 26 Wed 2012 00:00
最累的行程???日治八通關古道!(日八古)
- May 03 Thu 2012 00:00
照片故事(三十二)~日治時期八通關古道東全段。
- May 01 Tue 2012 00:00
照片故事(三十一)~日八古大分山屋。
- Apr 30 Mon 2012 00:00
照片故事(三十)~日八古大水窟山屋(池)
- Feb 21 Mon 2011 00:00
1000219~20海角天涯的阿塱壹古道(前言篇)
- Mar 13 Thu 2008 01:13
汶水與洗水
- Feb 10 Sun 2008 18:34
MIT台灣誌之根本古道(五)最終集
田村台駐在所
MIT一行人經過了多出來一夜後
再經過了上午四個小時的奮戰後
終於到達了昨天應該到達的根本駐在所
根本駐在所的規模比較前幾個駐在所是小了一點
不過也因為根本駐在所的出現
也給大家打了一劑強心針唄
確定是真得是有這個駐在所啊
嚮導說再經過一個小時後就可以到達最後一個駐在所-田村台了
也就是接回到了霞喀羅古道上了
終於回到了文明的世界上了
清泉溫泉在期待大家的蒞臨勒
辛苦了
這一群MIT的勇士們
由於你們的辛苦踏查及開路後
相信下次的根本古道將會更好走的了
謝謝你們了啊
P.S:
下集預告將播出南橫三星的庫哈諾辛山
主持人也不太一樣了ㄡ
- Jan 31 Thu 2008 18:30
MIT台灣誌之根本古道(四)根本駐在所(根本沒到駐在所啊)
- Jan 30 Wed 2008 18:25
MIT台灣誌之根本古道(三)佐藤--田村台駐在所(實際上還沒到根本駐在所勒)
佐藤駐在所是根本古道上最大的一個駐在所(翻拍照片版主無意侵犯本書版權非商業使用)
一共有上下兩個平台
上層的平台較大
對照一下流放旅人的山徑
這本書
這一夜的晚餐是台灣誌工作團隊最好的一餐
有好幾十年的歷史的山葵可能是當初日本警察人種的
當三層肉的佐料真是太棒了啊
- Jan 30 Wed 2008 01:58
蘇花古道(一)
蘇花古道是台灣的一條古道,路線自蘇澳到花蓮,沿著南北向的海岸興建,其中一段開鑿於著名的清水斷崖,該路最早是清末沈葆禎實行開山撫番時修築的北路山道,後在日本時代又加以開築,成為現今蘇花公路的前身。
蘇花公路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臺灣道夏獻綸與福建省陸路提督羅大春費時兩年開闢"平路一丈,山蹊六尺"為準之路,俾能通行輿馬,當時稱做「北路」,沿途蘇澳-(20)-東澳-(30)-大南澳-(35)-大濁水-(25)-大清水-(35)-得其黎-(10)-新城-(50)-歧萊花蓮港-(20)-吳全城-(39)-大巴籠-(22)-周塱社-(22)-秀孤巒水尾。全程總計 308里。北路開通前的交通貿易都靠海路,陸路則僅為東西向的原住民遷徙路線、獵路。北路沿著峭壁開出,相當狹小曲折,但在清朝開山撫蕃的政策下,有其宣揚國威、防堵海寇、移民開墾、獲取資源等多重功能;唯此路修築後仍不時受到原住民侵襲,加上首尾間遠、駐防兵勇、維護不易、瘴厲疫病等問題,於完工後不及一年半即移紮駐營,任其廢棄。1881年曾有清朝營官何秀林帶兵重修,又有1889年劉銘傳副將劉朝帶再度疏通,但後者部將弁勇等人卻不日中伏,所帶官兵死傷逾半,在劉銘傳大軍圍勦後原住民雖投降,但實際上清末東澳以南路段可謂已經荒廢。
日治時代曾於沿線設置七個警駐所,多次整修拓寬,1916年開始到1923年完工,路寬12台尺,費時7年,旋因天災受損。1925年,為了使此路能通行車輛,從蘇澳到太魯閣口間鋪設砂礫路面,部份路段鋪設兩道混凝土供車輪行駛,寬3.56公尺,太魯閣口到花蓮港間則大幅拓寬,使用砂礫鋪路,寬14公尺。沿線計有大型橋樑9座,隧道14處,全長約120公里,於1932年全線完工通車,稱「臨海道路」。臨海道路自動車行大約五個半小時,左右當時是由東海自動車株式會社行駛,每日兩班車次,接駁由基隆到蘇澳的鐵道遊客,個人也曾經民國七十幾年時坐過公車之前台灣客運由蘇澳到花蓮的班車。
戰後,此路改稱為「蘇花公路」,最窄的路面僅有3.5公尺,彎道的最小半徑則僅有15公尺,相當險峻。1980年代開始逐步拓寬,到1990年才開放雙線通車。蘇花公路早年單線通車時期,南下北上車輛均需在各管制站依管制規定放行,從北往南約為東澳、南澳、和平和崇德。此時車隊多為日間通行,頭車必為公路局之金馬號客車,行經斷崖路段,車中旅客往往無法看見狹窄道路的邊緣,僅見低處海色藍白,駕駛車行左旋右迴,讓人驚恐不已,印象無法磨滅。但在台鐵北迴線通車後,鐵路挾著安全、舒適、快速、便宜的優點,使得蘇花公路之定期客運路線慢慢走入歷史,雖一度有民營客運業者經營台北花蓮客運路線,但和70年代海路的花蓮輪一樣,重要的客貨運運輸,均已轉向鐵路,蘇花公路則轉為以景觀公路、採石運礦和區域性交通為主。
- Jan 25 Fri 2008 17:10
MIT台灣誌之根本古道(二) 檜山--佐藤駐在所段
- Jan 11 Fri 2008 01:00
神遊北坑溪古道之根本古道段(一)
北坑溪古道附近地區是我的夢中很想去的地方
尤其是在雪霸國家公園出了北坑溪古道---流放旅人的山徑一書之後
這本書的內容是李瑞宗老師和一些同伴們辛苦踏查出來的結果
於是我就趕緊就馬上去買了下來欣賞
前天晚上看了MIT台灣誌的北坑溪古道之根本古道段的重播
真可惜上次的第一集沒看到勒
昨天已經是播出第二集了啊
北坑溪古道闢建於西元1922年
自二本松到茂義利(現在的觀霧)綿延33.1公里
茂義利為泰雅族語是多青苔的意思
全線海拔在一千三百公尺到二千二百公尺間
廣義的北坑溪古道還包含了根本古道 高嶺古道 白石古道 雪見支線 洗水古道 霞喀羅古道 高橋古道與見返古道等路線
李瑞宗教授將以上古道及支線等合稱為北坑溪古道大系
而這次MIT要走的就是根本古道全線(茂義利至田村台駐在所)
從大鹿林道東支線沿稜線接到高嶺駐在所遺址(高嶺駐在所舊稱為結城駐在所)
接上古道後經檜山駐在所 佐藤駐在所 根本駐在所再到田村台駐在所
此即是播出到高嶺駐在所遺址附近之後的古道路跡就不太明顯了
而且久沒人跡四處都是荊棘及刺藤擋道開路辛勞啊
希望國家公園能夠在經過一些簡單的整理後開放這條路線了
事後隊伍發現
這條根本古道根本就不是古道嗎的意思吧
大家都被李瑞宗老師騙了勒
不曉得哪一個主持人曾經說過
只要出隊是跟李老師去的話
那一個隊伍就會是很操很累的啦
上次看到這就是走的是北坑溪古道的啦
參考台大山社相關紀錄
http://club.ntu.edu.tw/~mtclub/database/genbeen.htm
境界山結城山行程記錄
http://www.hcmt.org.tw/hcmtbook/DaPar_NorthWest/route_c1.htm